在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的建筑劳务关系
发布时间:
2015-06-16
在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的建筑劳务关系
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这样一个产业中,产业队伍,产业工人的素质、地位以及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国家提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今天,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角度,解决好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一、建筑劳务分包目前存在的问题
准入门槛低,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由于较长时间以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对建筑劳务量的较长期刚性需求,造成进入城市建设的务工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上很难对劳务企业的资质和技术工人的素质进行严格准确的审查和界定。
企业管理不到位,劳务人员稳定性差。劳务企业和务工人员在项目上的聚合,其实是建筑业体制改革后新的尝试,双方都在成长与磨合之中。劳务人员也开始选择企业、项目、领头人甚至是服务的地区。比较好的劳务企业,其人员的流动率都在20%以上,稍差的企业,很难做到基本队伍的稳定。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施工合同的失约,工程进度计划的落空及项目管理效率的降低。这里有劳务企业管理水平初级和不规范的问题,也有进城务工人员结构、文化理念发生改变的原因。
收入增长刚性化,企业成本压力加大。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劳动力价格在逐步攀升,一方面造成劳务企业的运营成本在加大,另一方面也造成总承包企业的劳务费用快速升高。
社会保障措施滞后,损害劳务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由于建筑从业人员流动性大,有的劳务公司不与劳务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多数劳务企业都没有给劳务工人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工人上岗培训不足,生活条件简陋,还常常拖欠务工人员工资,大量产业工人未进入保障状态。
二、建筑行业在新常态下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客观要求
劳务逐步成为卖方市场的现实与劳务队伍良莠不齐的局面同时存在,劳务分包已经成为行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建立市场经济成熟阶段稳定、规范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既是产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要求。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新常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以及中西部基础建设的发展都要求有强劲的建筑劳务队伍支撑。尤其是进入绿色和高科技施工的时代,对施工技术进步的要求,对工人队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建筑产业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一支现代化、有知识、有保障的产业工人队伍。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农民工已经成为建筑施工的从业主体,占全部建筑从业人员的比例超过70%,而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除去手工作业外,还有40%以上的现场管理实际操控在劳务企业手里。总承包企业都希望与有信誉、高素质的劳务队伍长期配合,同时也希望重新建立内部高技能的工人队伍问题。劳务队伍的稳定化和产业化已经形成业内的共识。
建筑劳务产业化是千百万农民工的共同心声。农民进城务工推进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扩大又需要大批农民工加入进来。新生代的农民工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早已同城里人没有大的区别,他们期盼着用勤劳双手建起的城市有自己生存的和发展的空间。建筑劳务产业化,就是要使千百万农民通过素质的提高和自己的努力,稳定地在一个企业服务,并且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真正使农民工有归属感,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新主人。
建筑劳务长夜话是政府完善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责。作为劳动密集性行业,建筑业吸纳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人口。务工农民进城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政府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一方面是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层次在提升,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的进城务工人员普遍素质急待提高。这种提高,包括当代年轻建筑工人职业道德水平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提高。从某种程度看,对新生代建筑工人的培训、教育和完善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机制是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长期应该做的一项投入,它不是额外的付出,而是政府和企业归还历史的欠账,为和谐社会发展所做的长远储备。
三、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重塑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新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并不是要回到“两层分离”前的状态,而是要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在建筑市场已经发展了的基础上,分级、逐步地建设和完善,使其符合建筑业优化升级的新要求,符合新的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
突出大型企业的依托和引领,推动劳务组织专业化与附属化。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经过两层分离和用工缺乏两个阶段以后,都在思考如何建立企业稳定的劳务关系。要促进大型施工企业更多地吸纳有信誉的劳务企业与自己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要培养和吸收一定数量专业性强、层次较高的技术工人直接进入企业,使其成为企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新资质标准下,不具备能力和实力容纳与吸收技术工人的总承包企业,将有两个选择,一是通过重组扩大规模,另外就是走专业承包的路子。
专业劳务企业要承担起凝聚和稳定劳务人员的主体责任。在总承包企业拥有必要数量技术工人的同时,市场上大量的、一般的劳务人员和队伍,应该相对稳定在相应的劳务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务企业是建立新的产业工人队伍新秩序、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政府和协会要加强对劳务企业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通过建立规范的合同关系,开展信誉和品牌的评级、鉴定等工作,使企业建立起对社会的责任,建立起与职工之间稳定的链接关系。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劳务企业的约束和引导。目前对劳务企业的管理是一个空白。总承包企业只管使用,政府部门只管准入,何况还有相当多的劳务队伍并没有依法注册。在当前下放部分政府职能的背景下,最好能由各级建筑业协会承担起管理建筑劳务的责任,这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重塑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一项系统工程。总之要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劳务企业的市场准入、信誉状况、业绩状况定期的做出评判,进行约束和监管,有效地引导市场,激励先进,淘汰拙劣。
发挥行业协会、专业院校和大企业的作用,加强对工人队伍的培训。普及执业培训是市场准入的必要通道。要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技术学校广泛地开展对务工人员的文化、技术、安全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以提高他们诚信从业的操守和专业技术的水平,扩大他们的社会生存空间。
建立劳务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新常态下建筑工人的社会保障,不是企业和社会的额外负担,而是产业成本中必须要负担的内容。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各项保险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大型企业和劳务企业要承担起相应的经济责任,共同为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李里丁)
上一页
下一页
推荐新闻
2023-06-03
6月2日,江苏省安装行业协会在集团公司举办江苏省市、县安装企业发展研讨交流会。省住建厅原副厅长徐学军、省安装行业协会副会长邹金林、20家安装企业领导出席会议。集团公司高管参加活动。 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殷炜东致欢迎词,董事长倡议在当前形势下,市、县安装企业要从机会发展转为长期坚守,坚守专业,通过创新变革锤炼发展之根、生存之能;他希望借此次会议以交流激发智慧、互鉴促进发展、分享实现共赢,共同为江苏省安装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2023-06-02
6月1日,集团西藏启安党支部组织中国拉萨SOS儿童村小朋友开展“筑梦童年 放飞心愿”主题活动,为他们送上一个欢乐的“六一”儿童节。 中国拉萨SOS儿童村是国家民政部与国际SOS 儿童村组织合作建立的全国第九所儿童村,宗旨是收养社会上丧失父母又无亲友抚养的孤儿,并使他们重新获得母爱,得到家庭的温暖。目前该村抚养着来自全区各地的孤儿181名。党支部根据每个小朋友的心愿为他们送上爱心礼物、节日蛋糕以及美好祝福,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来自社会的关注和温暖
2023-06-01
今年6月是全国第22个“安全生产月”,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5月31日下午,集团公司在华亘分公司启东市紫薇三村南侧安置房项目现场隆重举行2023年“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仪式。集团公司领导、总部部室负责人、工程技术部、安全设备部及南通公司、金润分公司、东润分公司和十余家在启分公司代表共100多人参加活动。
2023-05-30
5月27日,集团南京公司组织开展机电安装专项观摩交流,区域内近30名质量技术管理人员参加。与会人员观摩了2022-2023年度鲁班奖——高邮人民医院东区医院(二期)综合病房楼工程的机电安装专项,就项目的亮点特点、施工工艺、规范要求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纷纷表示工程整体粗粮细作、精工细雕,全面体现了鲁班奖的高质量水平,值得各个项目部学习借鉴。南京公司负责人马金山要求与会人员珍惜每次观摩机会,多看、多学、多问、多思、多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提升,在区域内部营造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为集团公司做精专业、厚植优势贡献力量。
2023-05-30
5月24—26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在武汉举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交流观摩会,集团公司派员参加。与会人员集中观摩了中建三局武汉市光谷人民医院建设项目,观摩内容包含6大板块,106项内容,围绕智能建造、安全教育集成、安全实训考核、精益建造、工地黑科技、总承包管理通过实物+展板的形式展现。活动还邀请了多名房建、电力、市政等行业专家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方法与措施讲座,分享了建筑安全体验式教育场馆建设经验、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数字化实践、如何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等。
2023-05-26
5月26日上午,扬州大学建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家鹏一行四人来集团公司开展“访企拓岗”校企对接调研,座谈会在启安大厦二楼会议室召开,集团总经济师樊红燕、集团人力资源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过程中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及企业目前急需人才方向,双方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校企合作模式、校园招聘创新方式以及产学研融合方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樊红燕表示要抓住此次交流的契机,深化交流互信,深化人才供需对接,找准合作切入点,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优势互补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